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——明明网络信号满格,但视频就是加载不出来?或者游戏突然卡成PPT,气得想砸键盘?今天咱们就掀开网络数据传输的老底,看看藏在网线里的以太网帧和IP包这对好基友,到底是怎么闹别扭的!
基础扫盲篇
问题1:这俩货到底长啥样?
想象你寄快递:
- 以太网帧就是快递信封(写收寄地址)
- IP包就是包裹里的实物(衣服/零食)
具体结构对比看这里:
组成部分 | 以太网帧 | IP包 |
---|---|---|
头部信息 | MAC地址+类型标识 | 源/目的IP+协议类型 |
数据承载量 | 最大1500字节 | 理论上65535字节 |
传输范围 | 局域网内(路由器管辖范围) | 跨城市跨国都能跑 |
重点来了:每个IP包都会被拆成若干个以太网帧传输,就像把大象塞进冰箱得分步骤!
实战抓包篇
问题2:怎么逮住这些数据包?
哎,这时候就需要请出抓包神器Wireshark了!操作三步走:
- 选对网卡(别选成虚拟机的)
- 设置过滤条件(比如只抓80端口)
- 看十六进制数据(重点盯住Type字段)
上周帮网友排查网速慢,发现他电脑的ARP帧占比40%,原来是中病毒在疯狂扫描局域网!
疑难杂症篇
问题3:为什么总丢包?
九成是这俩家伙闹矛盾了:
- 帧尺寸超标:比如IP包没拆干净就塞进帧里
- CRC校验失败:传输途中数据被电磁干扰
- MAC表溢出:交换机记不住太多设备地址
看个故障对照表就明白:
现象 | 帧层问题 | IP层问题 |
---|---|---|
能ping通但打不开网页 | ❌ | ✅ HTTP端口被屏蔽 |
局域网传文件慢 | ✅ 巨型帧设置错误 | ❌ |
跨路由器无法连接 | ❌ | ✅ 子网掩码配置错误 |
小编说点得罪人的
搞了十几年网络运维,发现个规律:90%的所谓"网络攻击"其实是帧冲突引起的。下次再遇到卡顿,先别急着骂运营商,用Wireshark抓几百个包看看,说不定是你家的智能冰箱在疯狂发广播包!最后甩个暴论:那些卖上千元的"企业级抓包工具",和开源的Wireshark用的都是同样的libpcap库,别交智商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