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没有发现春节、中秋这些大节的广告都一个套路?去年某品牌花800万拍的贺岁片,最后观众只记住句"过年送礼就选XX"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,为啥节日广告总让人记不住,以及怎么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案。
为啥总用"团圆""幸福"这些陈词滥调?
广告公司总监跟我透底:甲方爸爸最怕创新翻车。用现成模板有三重保险:
- 过审快(监管部门熟悉这类表述)
- 不出错(去年竞品用过没被投诉)
- 省预算(不用重新做消费者调研)
但数据打脸了——某家电品牌去年中秋改用"今年月亮不圆,但饭要趁热吃",反而让销量涨了23%。这说明观众早就看腻了假大空的口号。
传统套路 | 创新案例 | 转化率对比 |
---|---|---|
阖家团圆 | 爸妈的皱纹比月亮更圆满 | +18% |
幸福美满 | 今年红包归你,家务归我 | +31% |
吉祥如意 | 吃胖三斤才是对年夜饭的尊重 | +42% |
节日热点怎么蹭才不尴尬?
清明节卖奶茶的翻车事件还记得吗?有个品牌硬凹"思念如奶盖绵长",被网友骂上热搜。后来他们学乖了,今年重阳节改推"嚼得动的软心糕点",配合老人假牙的特写镜头,当天官网访问量爆了服务器。
关键要找到节日与产品的真实连接点,比如:
- 端午不推粽子推健胃消食片
- 情人节卖保险套配文案"爱要稳扎稳打"
- 教师节培训机构的"备课神器"
某酸奶品牌在儿童节的骚操作更绝——包装印上"喝前摇一摇,比写作业好玩",结果家长圈疯传,库存三天清空。
如果不用节日梗会怎样?
某手机品牌试过反套路,在中秋节发"月圆之夜适合开黑",结果游戏党狂喜,销量暴涨的同时得罪了家庭用户。后来他们搞了个AB版广告:
- 家庭版:团圆时刻记录每一张笑脸
- 玩家版:五杀时刻比月亮更耀眼
这招让不同群体都觉得被重视,当月市场份额直接涨了3个点。
具体场景怎么写爆款文案?
火锅店老板老李去年冬至逆袭的案例值得学:
- 把"暖心暖胃"改成"吹牛B不怕凉"
- 蘸料区贴"蘸的不是料,是人设"
- 等位区搞"比相亲更热的约会"活动
结果年轻人排队打卡,平时晚市翻台3次变成6次。记住三个关键词:反预期、造场景、给谈资。
小编观点:节日广告就像年夜饭,老吃饺子总会腻。下次写文案前先问自己:这话我妈说得出来吗?要是答案肯定,赶紧撕了重写!记住,所有让人想截屏分享的广告,都带着点"这也能说"的叛逆劲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