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还记得小时候电视机里突然蹦出的"今年过节不收礼"吗?那些中英文混杂的广告词,现在想起来是不是还自带BGM?今儿咱们就扒一扒,为啥二十年前的广告总爱拽英文,难不成真是为了显得高大上?
洗脑广告语的三大绝招
2003年脑白金广告费砸了3.2亿,硬是把"年轻态健康品"刻进中国人DNA。这里头的套路可深了:
- 中英文叠buff:"送礼就送脑白金"后面非要加句"young & healthy"
- 魔性重复:恒源祥十二生肖广告连播三遍,听得人想砸电视
- 土味发音:把"spring"念成"死普润",反而让人过耳不忘
有个冷知识:当年步步高音乐手机的广告歌,是直接扒了《蓝色多瑙河》的旋律。你别说,配上塑料英语还真挺带感!
双语广告的黄金年代
2000年左右的外企广告,简直是把英文当密码用:
- 飘柔Rejoice:中文名听着像柔顺剂,英文原意是"欣喜若狂"
- 雪碧Sprite:原意是"精灵",国内翻译直接上拟声词
- 佳洁士Crest:英文指"顶峰",中文愣是扯上"优秀卫士"
最绝的是麦当劳广告,全球统一slogan是"I'm lovin' it",到中国变成"我就喜欢"。你细品,这翻译既保留英文结构,又透着股胡同串子味儿。
为什么现在不这么玩了?
2015年某品牌做过测试:带英文口号的广告点击率下降37%。现在年轻人更吃这些套路:
- 国潮崛起:李宁把"中国李宁"印在胸口,比写十句英文都管用
- 短视频冲击:15秒广告里塞英文等于自杀
- 文化自信:华为"鸿蒙"系统直接上汉语拼音,老外都得跟着念
不过去年元气森林玩了个复古操作,新品的"0糖0脂0卡"特意用美式腔调念英文,没想到在Z世代中爆火。看来土到极致就是潮啊!
这些广告教会我们啥?
说实在的,当年的广告虽然土,但确实开创了病毒式营销的先河。我大学导师做过研究:2000年代的混搭广告让消费者记住品牌的概率提升2.3倍。现在看那些广告词,就像翻老相册——画面有点糊,但笑得特真实。
最后说个冷门发现:最早在广告里说英文的其实是燕舞收录机。1987年他们的"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",后面藏了句塑料到家的"Yanwu, music in your heart!"。要不说前辈们才是整活大师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