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刷到过这种广告?"三天瘦十斤"的减肥药,"一贴根治腰椎间盘突出"的膏药,还有"收益率30%保本理财"。我二姨去年就买了那个膏药,结果贴出皮肤溃烂——这些违法广告到底该怎么识别?咱们普通消费者怎么才能不掉坑?
先搞懂违法的红线在哪
《广告法》第九条写得明明白白,绝对化用语(比如最、第一、根治)和虚假承诺(无效退款、永不复发)都是雷区。但商家现在学精了,改成用谐音字或符号替代,比如"痔在必得"治痔疮广告,或者"¥6980买一送一"其实送的是抵用券。
重点检查这三个部位:
- 药品广告必须有「国药准字」批准文号
- 教育培训类必须标注「备案编号」
- 投资理财类必须用加粗字体写「市场有风险」
(举个实在例子)
去年某明星代言的奶茶加盟广告,宣称"三个月回本",结果被市监局罚了217万。细看才发现页面最底下有行小字"数据来源于个别城市试点"...
常见套路大起底
这些领域是违法广告重灾区:
行业 | 违法手段 | 破绽识别法 |
---|---|---|
医美 | 盗用术前术后对比图 | 查医师执业证注册地 |
房产 | 用车程代替实际距离 | 对比百度地图卫星图 |
保健品 | 冒充专家推荐 | 搜论文库查是否真专家 |
在线教育 | 虚构学员案例 | 要求看原始成绩单 |
记住这个口诀:"包治百病必有诈,稳赚不赔都是假,全网最低价违法"。突然想到,某直播间卖的"全网最低"手机,其实把官网价从内存4G说成8G来比价——这骚操作真是防不胜防!
遇到坑人广告怎么办
别急着打12315,先做好这三步:
- 截图/录屏保存完整证据链(带网址和时间戳)
- 找出广告中的具体违法点(比如缺少备案号)
- 到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」查企业信息
去年我邻居买的"防脱洗发水"没效果,按这流程投诉后,不仅全额退款,还额外拿到500元赔偿。关键是要在广告发布30日内行动,过了时效监管部门就不受理了。
特殊场景处理指南
要是遇到海外广告或微商推广,记住两招:
► 跨境电商广告查「海关跨境追溯码」
► 微信朋友圈广告要求出示产品责任险保单
有个野路子:把广告语复制到「全国互联网广告监测平台」搜,能跳出类似违法案例的处罚结果。拿着这个去找商家理论,八成能当场退钱。
防坑必备冷知识
2023年新规要求,直播间必须实时显示产品资质编号。下次看到主播光吹牛不亮证的,可以直接举报。还有啊,短视频广告要是没在开头5秒标注"广告"字样,一告一个准。
(突然想到细节)
某大V推荐的养生茶写着"调节机体功能",这已经违反《广告法》——食品广告不能宣传治疗功能。记住了啊,凡是吃进肚子的东西,广告里出现"调理、改善、增强"这些词都是雷区!
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与其事后维权,不如购买前多花三分钟核实。看到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,先问自己:这效果要是真的,商家还用得着打广告?早被医院或投资机构抢疯了!下次再心动,先把广告词里的形容词去掉再看——保准你能清醒大半。